2015年中國郵政全年出口包裹超過10億件,同比增長超60%,占了中國跨境出口小包80%以上的份額,儼然已成了跨境賣家輕小件出口的主流渠道。
這家日承載著300多萬件出口郵件的物流企業,是如何將跨境賣家的產品送至海外消費者手上的?又有哪些原因,影響著跨境出口的物流速度?以下是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北京市國際郵電局局長齊濤對此進行的分析。
跟國內物流不同,國際物流所涉及的環節相對更多,而復雜度也明顯高得多。齊濤指出,中國郵政作為出口輕小件的主渠道,目前主要是在萬國郵聯和各國郵政的參與下,來完成出口物流這項工作的。而在整個出口物流鏈條中,郵政體系主要承擔首公里服務、國內干線物流和終端物流三個環節。
首公里服務指的是中郵收取賣家包裹的環節。目前中郵在全國線下擁有40多個倉庫,來解決用戶寄件的流程。此外,中郵集團也開始和包括Wish、速賣通等出口電商平臺進行線上對接,用戶直接從電商平臺上就能選擇中郵的出口物流服務,借此來提升整個首公里物流體驗。
國內干線物流則主要指攬件后,包裹從各地倉庫運送到出口口岸倉庫的過程。“比如包裹是由深圳賣家寄出,但出口航線是從北京出發,那包裹要從深圳的倉庫運送到北京口岸。當然,如果在出口口岸的賣家則不存在干線運輸的過程。”齊濤表示,目前賣家可以通過郵政內部的干線網絡完成國內干線運輸,線上賣家也能選擇其他物流公司完成該流程。
中郵在出口口岸對包裹進行出境處理后,便會通過航空公司把包裹運輸到目標國。包裹到達目標國后就根據萬國郵聯協約,經由各國郵政進行終端物流配送。
跟首公里服務和國內干線物流不同,終端物流配送發生在國外,各國的政策、稅收、通關要求和當地習慣都不一樣,所以更難控制。因此在整個物流環節中,終端派送是物流提速的“絆腳石”。
“比如南美的巴西市場,對中國產品需求很大。但因為國內目前沒有直航航線,以及當地海關的政策限制和國際社會管理體制的狀況,導致巴西這個路向一直沒特別好的用戶體驗。送達其他國家一般20天左右,但抵達南美洲國家時間卻長得多。”齊濤說道。